2014年,我市工业经济顶住全国、全省经济形势下行压力,在电子信息、石化、汽车三大产业的带动下,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为全市经济稳定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工业经济运行特点
(一)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以下简称工业)增加值增长12.2%,分别较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3.9和2.6个百分点,居副省级城市第一位。从全年各月份情况看,可分为上半年和下半年两个发展阶段,上半年为上升阶段,增加值增速由1-2月的10.9%逐步回升至1-6月的12.0%;下半年为平稳增长阶段,增加值增速终保持在12%左右。(见图1)。
图1 2014年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率(%)
(二)特色优势产业为工业增长主力
2014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八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加值增长13.2%,较全市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1.4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93.4%(见表1)。
表1 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特色优势产业增长情况
|
2014年 |
增速(%) |
拉动(%) |
全 市 |
12.2 |
12.2 |
特色优势产业合计 |
13.2 |
11.4 |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
13.7 |
3.5 |
机械产业 |
5.2 |
0.6 |
汽车产业 |
15.4 |
2.2 |
石化产业 |
84.2 |
3.2 |
食品、饮料及烟草产业 |
9.3 |
1.5 |
冶金产业 |
8.9 |
0.3 |
建材产业 |
1.3 |
0.0 |
轻工行业 |
0.4 |
0.1 |
其他产业 |
5.8 |
0.8 |
(三)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工业共有企业法人单位381户,较上年增加19户,增加值同比增长14.2%,增速较全市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从主营业务收入看,2014年,我市高技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31.7%,比重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八大特色优势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90.7%,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四)三圈层贡献率提高
2014年,全市一、二、三圈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5%、11.0%、19.9%,与去年同期相比,一、二圈层增速分别下降3.2、2.2个百分点,三圈层增速提高5.7个百分点。三个圈层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0.9%、44.5%、34.6%,与去年同期相比,一、二圈层分别回落10.9和7.2个百分点,三圈层贡献率提高18.1个百分点。
(五)园区集中集聚程度提升
2014年,全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50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68.5%,比重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增长13.3%,较全市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664.60亿元,增长12.5%,增速较全市平均水平高0.7个百分点。
二、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增速呈阶段性回落态势
从历史数据看,2014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近10年最低,2005年至2011年增速均保持在20-30%区间,2012年至2014年增速回落至10-20%区间(见图1)。从趋势可见,成都工业经济增速呈阶段性回落态势,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换挡期。(见图2)
图2 2005至2014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变化情况
(二)工业效益总水平明显下降
受原材料涨价、人工及融资成本加大、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低迷等因素影响,企业生产经营难度增大,效益指标明显下滑。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778.38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较上年回落2.5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1198.87亿元,同比增长0.3%,较上年回落5.5个百分点;收入利润率(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为5.7%,较上年回落1.3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为14.1%,较上年扩大2个百分点。
(三)工业出口增速回落且行业结构单一
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6.7%,较上年回落20.1个百分点。从全年各月份情况看,出口交货值也呈下滑态势,1-3月增速最高,为45.5%,随后波动下滑,1-12月最低(见图3)。从行业结构看,2014年,全市工业品出口主要集中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出口交货值2388.3亿元,占全市工业出口交货值总额的92.9%。
图3 2014年各月份工业出口交货值累计增长情况
(四)工业投资持续负增长
2014年,全市共完成工业投资1402.7亿元,同比下降13.4%,增速较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15.2个百分点,已连续两年负增长。其中,工业技改投资1029.28亿元,同比下降6.1%。从大型工业项目看,2014年,全市计划总投资在5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有144个,同比下降5.9%;计划总投资在5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完成投资额479.82亿元,同比下降30.1%。
三、几点建议
(一)发展壮大民营工业
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10.2%,较全市工业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户均拥有资产2亿元,较全市平均水平少0.9亿元。虽然民营工业实力不强,但却是工业就业的主要渠道,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占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总数的83.0%。要深挖民营工业发展潜力,出台相关政策,培育民营工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为全市工业经济增长贡献持续动力。
(二)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深入实施成都工业“1313”发展战略,加快培育高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提高高技术工业比重,着力从龙头企业上下功夫,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生产经营稳定的领军型企业,带动相关产业不断发展。
(三)加大工业投资力度
应加大工业投资,着力引进一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重大项目。围绕我市汽车、电子信息、轨道交通等重点领域,加快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力强、增长贡献大的龙头项目,增强我市工业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