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起势的重要之年,成都农业农村经济延续稳定势头,突破新冠肺炎疫情和非洲猪瘟的“双疫情”困局,农业生产实现良好开局。经四川省统计局核定,一季度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8%,高出去年同期15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5.0%,高于常年平均水平,近几年首次实现与全省持平,在全省21个市(州)中排位由去年同期的第15位提升至第11位。其中生猪生产持续回升拉动总产值增长达8.6个百分点,为全市农业生产贡献了中坚力量。
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开局良好,增长态势好于预期
(一)农业(种植业)呈现稳中有增态势
面对冬春疫情的考验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全市各部门齐心协力,统筹做好春耕生产的物资保障和技术指导工作,确保春耕生产有序推进。一季度,全市农业(种植业)产值9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5%。
粮食生产大县念好“产粮经”,夏粮丰收有基础。今春以来气温整体回升、日照较好,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率较少,占夏粮半数以上的冬小麦长势良好。据初步统计,金堂县、邛崃市、大邑县等10个粮食生产大县2021年小春粮食播种面积90.9万亩,同比增长1.8%,占全市2021年小春粮食播种面积89.3%。
“西控”区域小春农作物播种面积稳中略升,实现逆势增长。“西控”区域2021年小春农作物播种面积215.4万亩,同比增长0.2%,其中小春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68.4万亩,同比下降0.6%,小春粮食播种面积47.0万亩,同比增长3.1%,均高于全市水平。(表1) 表1:“西控”区域小春农作物播种面积对比表
指标
|
小春农作物播种面积(万亩)
|
小春粮食播种面积(万亩)
|
2021年
|
2020年
|
同比(%)
|
2021年
|
2020年
|
同比(%)
|
成都市
|
439.5
|
440.3
|
-0.2
|
101.8
|
100.0
|
1.8
|
西控区域
|
215.4
|
215.1
|
0.2
|
47.0
|
45.6
|
3.1
|
蔬菜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势头。一季度,全市蔬菜生产形势向好,加上春季以来天气持续偏暖,蔬菜上市供应量大幅提升。一季度蔬菜及食用菌总产量为177.4万吨,同比增长3.8%。其中,叶菜类总产量57.9万吨,同比增长3.1%;甘蓝类产量9.3万吨,同比增长11.6%;食用菌产量11.8万吨,同比增长15.0%。(表2)
表2:2021年一季度全市蔬菜生产情况对比表
指标
|
作物产量(万吨)
|
2021年
|
2020年
|
2021年比2020年±
|
绝对数
|
%
|
蔬菜及食用菌
|
177.4
|
170.8
|
6.6
|
3.8
|
叶菜类
|
57.9
|
56.1
|
1.8
|
3.1
|
甘蓝类
|
9.3
|
8.4
|
0.9
|
11.6
|
食用菌
|
11.8
|
10.3
|
1.5
|
15.0
|
(二)生猪产能持续回升,猪肉供需紧张关系进一步缓和
全市继续做好非洲猪瘟疫情和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全力保障生猪产能延续2020年的恢复势头。目前,随着生猪新增的产能陆续兑现为猪肉产量,猪肉市场供应最紧张的时期已经过去,后续供需关系将会趋向于宽松。
生猪出栏同比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据统计,一季度全市生猪出栏95.0万头,同比增长47.7%,增幅高于去年同期97.4个百分点,快于全省9.63个百分点。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实现连续六个季度双增长。截止3月末,全市生猪存栏262.0万头,环比增长0.8%,同比增长43.8%;全市能繁母猪存栏25.9万头,环比增长8.8%,同比增长32.0%。按照2020年生猪存栏4.2%的月均增速,预计到今年11月份前后,生猪存栏将可以恢复至2017年正常年份的水平。(表3)
表3:2021年一季度全市生猪生产情况对比表
指标
|
本季度总量(万头)
|
2021年
|
2020年
|
同比(%)
|
环比(%)
|
生猪出栏
|
95.0
|
64.5
|
47.7
|
-42.4
|
生猪存栏
|
262.0
|
182.1
|
43.8
|
0.8
|
能繁母猪存栏
|
25.9
|
19.6
|
32.0
|
8.8
|
生猪生产大县产能优于全市水平。一季度,简阳市、邛崃市、金堂县等7个生猪生产大县生猪出栏86.0万头,占全市生猪出栏总量的90.5%,生猪存栏237.2万头,占全市生猪存栏总量的90.5%,其中能繁母猪存栏24.4万头,占全市能繁母猪存栏总量的94.4%,同比增幅均高于全市水平,继续当好全市生猪产能恢复的排头兵和主力军。(表4)
表4:2021年一季度生猪生产大县生产情况表
指 标
|
生猪生产主要指标(万头)
|
全市
|
生猪生产大县
|
生猪存栏
|
2021年1季度末
|
262.0
|
237.2
|
2020年1季度末
|
182.1
|
157.3
|
同比(%)
|
43.8
|
50.7
|
能繁母猪存栏
|
2021年1季度末
|
25.9
|
24.4
|
2020年1季度末
|
19.6
|
17.6
|
同比(%)
|
32.0
|
39.2
|
生猪出栏
|
2021年1季度末
|
95.0
|
86.0
|
2020年1季度末
|
64.5
|
56.0
|
同比(%)
|
47.7
|
53.5
|
(三)农业投资稳步提振,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农业农村投资摆脱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冲击,正稳步有序回升。全市1-3月固定资产完成投资2113.1亿元,增长20.1%。其中,一产业完成投资44.5亿元,增长26.1%,高于全市水平6个百分点。据市发改委统计,一产业50个省市重点项目,2021年计划投资110.6亿元,1-3月完成投资32.07亿元,占计划的28.9%。
(四)农村消费回升迅猛,电商发展稳中有进
1-3月,全市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2亿元,同比增长34.5%,增幅高于去年同期44.3个百分点。据四川省电子商务大数据中心数据显示,2021年1-3月,成都农村网络零售额207.8亿元,同比增长59.6%。其中,农村实物型网络零售额实现100.7亿元,在网络零售额占比48.4%;农村服务型网络零售额实现107.2亿元,在网络零售额占比51.6%,是网络零售额发展的主要力量,较去年同期提升12.7个百分点,增长动能强劲。
二、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仍存
(一)粮食生产呈结构性萎缩,生产能力后劲不足
受比较效益的拉动,全市多年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加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力度,从而加剧了粮食生产的结构性矛盾。1998年粮食产量创下成都市历史记录,达到403.9万吨的高位,随后受农业结构调整影响,产量一路下挫,2015年创下新低,仅为177.4万吨,随后几年呈小幅波动。其中,稻谷产量近十年的结构性萎缩,也表明了粮食生产的后续能力值得担忧。
(二)生猪产能仍未脱离疫情和价格的影响,成本抬升或将阻碍规模化进程
去年以来,我市鼓励养殖场发展生猪生产的政策初见成效,因疫情导致生猪产能下降正加速缓解,但随之而来的生猪出栏价格下降将带动养殖盈利缩减。根据生猪预警监测,2021年一季度,成都生猪出栏平均价格为32.8元/公斤,环比、同比分别下降1.0%、16.3%;平均猪粮比为10.9:1,同比下降41.1%;自繁自养模式头均盈利935元,同比下降61.1%。饲料价格有所上涨,养殖业成本抬升将阻碍中小规模养殖户扩大规模。一季度玉米平均价格为3.0元/公斤,同比增长36.4%;配合料平均价格4.4元/公斤,同比增长37.5%。猪肉价格波动不稳和养殖成本的增加,将导致生猪养殖户在增加生猪养殖与减少生猪养殖之间频繁地变动,造成养殖资源的浪费,对生猪养殖来说是一笔非常大的损失,同时也将成为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关键因素。
(三)农村消费市场活力释放不足,农民增收仍需发力
农民收入持续恢复提高,但与城镇居民收入仍存在不小的差距,拉动农村消费需求的动能不足。一季度,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29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3%,但仅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2.5%,全市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2亿元,仅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9%,农村消费市场活力亟待释放。
三、多措并举,助力农业发展提质增效
(一)抓好粮食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一是主管部门要积极实施粮食规模化奖补和稻谷补贴等种粮惠民政策,不断提高种粮积极性,防止耕地“非粮化”,确保2021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70万亩,总产量稳定在228.7万吨。二是要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全年新建成高标准农田32.8万亩,提高种植业科技水平和规模化效应,促进经济作物增产增收。
(二)疫病防控不松懈,加大畜牧业保量提质工作。一是加快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增强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提升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二是重点抓好生猪生产,强化生猪存栏补栏,做好新(改、扩)建商品猪标准化养殖场的满产投产及其他生猪养殖场的稳产复产。
(三)大力推进农商文旅融合发展,实现农民收入和农村消费双提升。一是要坚持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理念,围绕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和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着力打造一批集现代农业展示、蔬菜大地景观营造、农业科普教育、农事体验、乡村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项目。二是要畅通农村商业发展环节,扩大农村电商覆盖面,促进农户与市场有效对接,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支持改造提升县城商业设施,促进县乡村商业网络连锁化,因地制宜发展冷藏保鲜、加工等服务,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激发农村消费市场活力。